E-bike出海,他是如何做到年营收4亿!
近几年,受新能源汽车逐步取代燃油车的趋势影响,叠加疫情后人们短途出行增加,两轮电动的短途交通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兴起。这也让许多嗅觉灵敏的风投纷纷涌入这个领域,红杉、高瓴、经纬、腾讯等头部机构已经参投Aventon、Tenways、Velotric、 Urtopiav、Hovsco等E-bike品牌。
在风投的搅动下,E-bike、滑板车及平衡车等电动短途出行品类的市场不再平静。原本高客单价的产品,由于大量风投的资金涌入,致使降价换销量成为市场常态。而那些锚定一个领域深耕的工贸一体企业,也在不断探索突破,以期在竞争中进化成更强大的自己。
深圳市易购城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员,易购城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10余年,年营收4亿元。热门品类的竞争,如同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易购城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去年前三季度持平,已实属不易,对于未来,他们想坚持产品优势,往品牌方向进阶。
那么,处于风投追逐热门行业的易购城,它目前的经营现状如何?在产品迭代上是如何做的?又是如何向品牌探索的?
跨境眼观察对话易购城董事刘少
跨境眼观察:易购城的主营品类是滑板车、平衡车、E-bike等,今年这些品类在欧美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?公司营收相比去年有哪些变化?
刘少坤:在北美市场,这些品类的销量相比2022年没有太多增长。因为美国地方比较大,大部分人把平衡车、E-bike视为休闲娱乐设备,只是放在汽车后备箱偶尔使用,所以迭代需求不频繁;但欧洲市场比去年有所上升,因为欧洲地方小,他们倾向用这些工具代步,会有持续的需求。
至于我们的营收,由于终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及同行降价换销量的原因,我们的销量同比去年有所减少,但提高了产品的客单价,所以前三季度营收和去年基本持平。比如E-bike这类产品,它的价格区间很大,亚马逊上有500-4000美元,我们今年基本做1000美元以上的产品。但整年的营收现在不好预估,欧美在四季度比较多节日,我们的销量也主要集中在四季度。
跨境眼观察:作为工贸一体企业,目前易购城向自家工厂的采购占比多少?您觉得相比贸易型企业有哪些优势及难点?
刘少坤:工厂和跨境电商业务都是独立核算,其中我们向自家工厂拿货占比90%。工贸一体企业往往选定一些品类赛道就会卷到底,因为购买机器、元器件、配件以及开模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。这样做的优势在于,相比其他跟卖热销品的企业,在产品细节改良和运营等方面经验更丰富。
比如产品的尺寸,我们的产品属于中大件,国内对这些产品的尺寸需求和海外的不同,如果不深入了解这行而贸然采购工厂的产品,不一定适合国外的消费者使用,而且尾程派送也可能会由于尺寸不符合运输标准而增加大量成本。如果贸易商要求工厂定制,因为开模成本比其他品类相对高,需求的量不大时,工厂配合的意愿也不高。
但劣势也在于此,我们没有单纯的贸易公司灵活,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反应,海量增加新品。而我们的运营和采购人员的经验都是做精品,拓展新品需要深入了解产品的质量和相应产业带的工厂,才能大批量采购到性价比高的产品。
跨境眼观察:您提及易购城深入某个赛道就会卷到底,当初选择这些品类赛道是基于哪些考量?
刘少坤:我们早年做笔记本电池,在锂电池领域有些积累,机缘巧合做平衡车,就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平衡车、滑板车还有E-bike。不过当时没有继续往锂电池这块深耕,觉得它只是配件,只有配置变化,没有外观、颜色的变化,很难发挥我们外观创新设计的优势。虽然这几年储能电池很火,但由于自己从事这行,很了解技术不成熟带来的危害,所以不想去挣自己能力以外的钱。
跨境眼观察:您提及易购城相比贸易商的优势在于产品迭代,具体是如何做的?
刘少坤:总体而言,我们没有配备数据分析岗,也很少借助调研公司,这个对我们现阶段体量而言投入产出比较低。产品的开发无非把握两个方面,一是开发的方向,现在市场有很多品类开发的公开数据,我们也是基于市场同行开品的主流路径,从平衡车滑板车再到E-bike;二是具体产品改良的细节,我们主要向经销商、商超的品类经理了解,也会根据线上用户反馈综合形成自己的理解,大约半年或一年工厂会立一次项开发新品。
一般而言,经销商或商超品类经理对产品的理解比消费者更前沿专业,和他们交流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哪些款式畅销或滞销,还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把握产品改良的方向。当然,我们也会甄别他们的意见,因为不同地区的经销商的反馈也会不同,有些经销商的反馈会过于超前,而消费者还没发现自己有这个需求。
甚至还有些反馈和线上的数据对比有冲突等。比如有些沿海城市的经销商会告诉我们冬天是旺季,但内陆城市的冬天很少人买电动自行车,那么我们会根据地区来选择自己发货的数量。再比如还有些经销商的店面位于地势多变的地方,当地消费者会反馈我们的某款产品马达动力不够,但线上其他城市的客户又会反馈很合适等。那么我们就会去了解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,选择按一定的比例去尝试改良,看哪些意见更准确。
工厂立项开品的频率和我们品类的属性有关,由于我们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且是重资产投入,所以每次立项都相对谨慎。同行开发的速度也如此,而且即使他们开发了新品,在旧品还能赚钱时也不会着急推出,往往是这个产品到达生命衰退期才会推出,所以我们也不存在要快速开发及推出新品的压力。之后我们也打算把深圳的工厂作为研发中心,到这个品类产业链比较集中的地方再建厂作为生产中心,比如浙江
一带。
跨境眼观察:易购城从成立之初就选择eBay、速卖通、亚马逊等多平台运营,现在布局哪些平台?各平台效果怎样?
刘少坤:现在布局eBay、沃尔玛、亚马逊和独立站等多平台,未来会关注SHEIN、TEMU等平台。我们经营亚马逊平台的困境在于竞争太激烈且规则变化多。现在我们在亚马逊上的SKU也不多,制定好销量任务指标、广告占销售额的比例指标、薪酬指标后,其他就交由年轻人自己做。对于沃尔玛,平台规则不太完善,我们花的精力较少,流量和销量也相对少。
关于独立站的运营,我们的思路是将品牌定位、流量和价格这三者结合后取得转化率,见效相对慢,因为还需要时间沉淀。我们在线上和线下都有推广,大部分精力用于线下的曝光,包括海外行业展览、沙龙活动以及社区里的展示等,线上主要投放谷歌和 Facebook以及找垂域的红人推广。
跨境眼观察:易购城曾在亚马逊打造过爆品,具体是如何做的?现在做爆品遇到哪些困难?
刘少坤:在亚马逊打造爆品并不难,只要肯降价基本都能提升店铺流量。难的是守住排名,因为风投进来后,许多获得融资的公司打法激进,他们会用更低的价格冲击市场、获得销量。所以我们一直想从精品向品牌转型,但向品牌转型需要大量营销,且无法短期内直接转化,这需要股东和财务达成共识才能持续。
跨境眼观察:不同企业规模和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不同,现在易购城营收将近4亿元,有自己的工厂,那么目前供应链方面如何配置人员?具体如何做需求预测?
刘少坤:目前公司的供应链部门配置了2个人,分别任职市场岗和采购岗。我们做需求预测流程是运营岗给市场岗提供平台数据,大家按常规公式计算,叠加市场变化的因素,比如竞争对手产品的价格、线下商超的销量等。市场人员汇总后给采购经理,采购经理向工厂下订单,工厂会把关产品质量。
当然,我们也面临过库存积压问题,最严重是在疫情初期,险些影响资金链。我们按照旺季的量备货,但因为港口堵塞到次年的1、2月才派达,但那时已经是淡季了,后来通过减少来年的备货量才逐渐消化掉。不过当时由于大部分卖家都出现了塞港缺货的现象,所以大家店铺的评级都受到了影响,我们的店铺排名没有因此后退太多。
预测未来的需求确实很难,跨境电商行业每年变化太快,而我们是仿效别的公司“小步快跑”,产品生产和运输周期都很长,比如生产2个月、船运1个月、卖1个月,所以要提前4个月预测,有时还担心旺季货物塞港,所以每年“黑五”、11月、12月的货,基本在7、8月就开始下订单。
易仓erp就提供历史销量自动汇总,可以按照周、月、半年等维度查看,季节性需求预测也能满足。易仓erp它还把模型设计好了,可以直接在补货策略页面,选取不同的销量类型来建立不同的需求预测模型。易仓erp在库存控制上还可以像看日历一样查看库存情况,剩余销售日期,断货日期、货件预计到货等一目了然。
跨境眼观察:对于中大件而言,产品的退换货对成本的影响较大,公司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?
刘少坤:主要是三个方面,一是强化工厂在品控上的严格把关;二是重视产品的迭代让更多消费者满意,具体做法上面也有提及;三是我们8年前就在英国和美国自建了海外仓用于售后维修,这可以让消费者更有心理保障,在收货时减少对产品的挑剔,降低退货率。但是,英国脱欧后,售后维修不方便,欧洲的维修都得运往英国,也让我们这两年在拓展欧洲业务上受到影响,未来也打算在欧盟地区租海外仓。
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,仅以配图表达,无他意。若有不妥之处,请联系我们删除,感谢!